青岛理工:科技创新破“堵点”、解“难点”
11月28日晚,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其中,由长江学者赵正旭领衔的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遥操作作业平台再次发挥关键性作用。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是高校的责任与担当。青岛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亚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理工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围绕国家、区域、行业需求,推动传统行业脱胎换骨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理念上的高度契合和服务国家战略是自己选择加盟青岛理工大学的重要原因。”赵正旭说,今年他们又获批“山东省高端装备数字孪生与可视化遥操作工程实验室”,并与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等联合共建实验室。
制度创新激发科研活力
90后青年博士、教授张彦彬,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项目7项……如今在青岛理工大学,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遴选30名青年人才纳入“青年科技英才引领计划”初见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优化科研环境与生态和创新科研政策。青岛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李长河告诉记者,学校抢先试、大胆闯、自主改,因地制宜、破题改革,先后修订或出台8个相关制度办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该校商学院教授、85后的云乐鑫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今年入选青年泰山学者;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8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1项;获得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特色学科助推产业升级
以高伟俊院士、贺可强院士领衔的土木建筑团队,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解决绿色建筑设计与智慧建造、重大岩土工程灾害控制、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滨海交通工程长寿命服役等难题,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等产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这是青岛理工大学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等优势特色学科群,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教产融合,赋能科研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更多智力、人力和技术支持的一个实例。
李长河、郭峰、兰红波等6名全职泰山学者组成的机械工程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在激光制造与智能精密洁净加工、微纳增材制造、摩擦学与表界面工程、装备智能监测与噪声控制等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服务高端装备产业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毕学军等组成的环境学科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政府间合作重点示范项目—全球首例“半集中式”污染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系统;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治理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南水北调、南四湖治理、北京冬奥会等重点工程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挂职青岛西海岸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至今一年半多了,今年将自己研发的系列新型纳米轻质建材成功在青岛鑫隆集团得以应用并转产,年营业额将在1亿元左右。”青岛理工大学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郭思瑶教授说,挂职能充分发挥专业所长,走进企业一线,了解行业所需所盼。
而在学校开展的“百名博士进百企”计划中,青年教师107人次深入78家企业,担当“科技特派员”,开展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梯度维度和区域维度上均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该校今年实现社会服务横向项目326项,科研经费6106.39万元;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7项。
在青岛理工大学,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授主动“走出象牙塔”,围绕地方、企业急需,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围绕城市建筑数字化技术、城市建筑智能建造技术等领域,叠加建筑信息模型(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该校搭建城市建筑云CIM平台,建成城市BIM 3520万平方米,数据价值超过2亿元,已在全国7个城市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聚异氰胺酸酯噁唑烷酮/聚氨酯/环氧材料及制备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以作价入股方式在青岛国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应用推广,在首钢集团、青岛地铁、招远金矿等多个国防地下工程设施投入使用。(记者 王健高 通 讯 员 陈 伟 曹玉洁)
聚焦量子技术前沿问题,2024年量子科技产学研论坛在青举行
10月26日,2024年量子科技产学研论坛暨山东省量子科学与技术专委会会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本次会议由山东物理学会、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省内外30余家科研院所、企业的150名专家学者齐聚青岛共同探讨量子技术的前沿问题、深化省内外量子技术的产学研合作、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展望美好未来。

山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袁慎庆,山东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山东大学张承琚教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强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岳丽宏教授分别致辞。山东省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韩伟、青岛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柳本才、青岛市科协三级调研员林雪松、青岛市大数据局政策和规划处处长赵睿、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总监蒋正凤、青岛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刘俊伟教授、理学院党委书记范晓光教授、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王炜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马鸿洋教授主持。
袁慎庆在致辞中强调,山东省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省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致力于推动量子科技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量子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张承琚教授代表山东物理学会致辞,介绍了山东省量子科学与技术专委会的成立背景和未来规划。张强教授代表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介绍了山东省量子技术研究进展和产业现状。
岳丽宏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达诚挚的感谢,介绍了学校和物理学科近几年的发展成效,热切期望借助此次会议平台,诚邀各位专家为我校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问诊把脉、建言献策,多提宝贵意见。同时,她也衷心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重视并支持学校的全面发展,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迈向新高度。
会议设置了邀请报告、大会报告、量子学术论坛、量子教育论坛、量子产业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陈景标教授、清华大学马雄峰教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东周研究员、南京大学龚彦晓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
会议举行了山东省首届“九章杯”量子信息竞赛的颁奖仪式。本项竞赛内容涵盖科普、学术和量子应用设计三类,共有来自13所高校的500余个参赛队伍提交了科普短文、科普视频、学术论文、量子应用设计等作品。经过评审专家评审,最终角逐出一等奖作品24件,二等奖作品45件,三等奖作品35件。
会议为时两天,安排了25个学术报告,内容涉及量子技术学术、教育、产业等科学前沿问题,旨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量子技术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本次会议的召开既是对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规划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我省量子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推动我省量子技术教育教学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对我校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成果产出、产学研深度协作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带来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相关问答
青岛理工大学怎么样?在山东处于什么位次?是不是比山东科技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差一点?
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我来回答。这三所高校我都算比较熟悉,从整体实力和社会认可度上看,青岛理工大学确实比山东科技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要差一点...
计算机专业的,想考研究生,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哪...
青岛科技大学强一点!青岛地区计算机专业的最好的是青岛大学和山东科科技大学其次海大,然后青岛科大.再后青岛理工!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介绍教授6名、副教授...
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理工大学距离?
青岛科技大学,在青岛有3个校区,分别是崂山校区,四方校区,开发区中德校区,还有位于潍坊的高密校区。山东理工大学位于淄博张店区。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至...
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科技大学哪个好?
回答如下:这两所大学都是青岛市内比较知名的高校,各有其特点和优势。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涵盖工、理、管、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其...
听说青科大的宿舍居住体验差,新老校区差别太大,这是真的吗?...
怎么说呢,是真也不真。咱上大学主要报的是学校不是宿舍,当然,确实应该考虑宿舍条件。但是你会因为宿舍条件差拒绝上大学吗?显然不会。所以,不要那么...
苏州科技大学和青岛理工哪个好?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青岛理工大学好。因为青岛理工大学的前身是青岛建工学院,同时也是青岛的一所重点大学,所以我认为青岛理工大学好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青岛理工大...
青岛理工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哪个好?
青岛理工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各有所长。1、青岛理工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山东科技大学是山...
青岛理工科技培训学校怎么样?
青岛理工科技培训学校又名青岛惠仁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提供最好继续教育服务的学校,学校目前主要开设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教育、课程培训...
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和青岛科技高密校区专科怎么样?
费县虽然穷了点但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风都要在高密校区之上费县虽然穷了点但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风都要在高密校区之上
山东科技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哪个好?
山东科技大学相对而言更好一点。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总占地面积3800余亩,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亿元。...